首页

国产TS女王调奴

时间:2024-06-02 08:30:56 作者:(经济观察)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加速绿色变革 浏览量:13780

  中新社北京6月1日电 (记者 阮煜琳)中国纤维加工总量占全球的50%以上、化纤产量占世界比重的70%以上……作为全球纺织产业规模最大的国家,中国纺织服装行业正在积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业内权威人士指出,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绿色转型已走入关键攻坚期。

  中国纺织行业以满足全国人民基本物质生活需要为起点,历经市场化改革与国际化竞争淬炼,逐步发展形成了全世界最为完备的产业体系,纤维加工总量及出口总额长期稳居全球首位,在国际纺织产业链分工和供应链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纤维加工总量达到5800万吨,占世界纤维加工总量的比重保持在50%以上,化纤产量占世界的70%以上。

  中国纺织服装行业温室气体排放自2000年起随着行业快速发展逐步上升,而后进入平稳期。根据行业能源消费数据计算,2020年,全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为2.09亿吨。从排放来源看,中国纺织服装行业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来自于上游的材料制造加工端,包括纺织业和化学纤维制造业,纺织服装、服饰业占比低于10%。

  最新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目前,中国纺织服装行业温室气体年排放量约2.3亿吨。行业碳排放量约占全国碳排放量的2%,占全国工业碳排放量的2.8%。

  “纺织工业是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环境敏感型产业,推动纺织工业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对于培育新质生产力,落实双碳战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大意义。”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郑艳日前在北京举行的“2024气候创新·时尚峰会”上表示。

  “纺织行业的绿色发展已成气候。”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说,2021年,启动“时尚气候创新30·60碳中和加速计划”,一大批领军企业、优势集群推进落实减碳工作,共同为实现零碳产业的宏大愿景而努力。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行业“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一体发展,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卓有成效。

  “十三五”以来,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在节能节水、污染防治、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但目前部分纺织企业依然采用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的生产工艺。

  “目前,纺织企业尚未完全摆脱高能耗、高排放的现状。为了降低纺织行业的碳排放,应从纺织纤维原料、分销消费过程、生产加工过程和废弃纺织品处理等方面着手,构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现代纺织产业体系。”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纺织大学校长徐卫林说。

  徐卫林表示,绿色低碳涉及纤维、纺纱和织造等纺织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发展新型绿色纤维材料,可以实现化学纤维原料逐步摆脱对石油的过度依赖,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我们需要大力推动纺织行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陆新明提出,同时推进重大低碳技术、工艺、装备改造应用,以技术工艺革新、生产流程再造促进纺织行业减碳降碳。

  陆新明表示,支持纺织行业龙头企业,在供应链整合、创新低碳管理等关键领域发挥引领作用,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于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生产、运输、储存、使用、回收处理的全过程。推动纺织领域技术进步,加大绿色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力度,尽快部署绿色低碳前沿和关键技术研究,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实现重大突破,以数字化智能化赋能绿色化。(完)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澳大利亚首任驻华大使费思棻:乒乓外交意义重大

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下称海南省旅文厅)将联合美团发动岛内10000家景区、酒店、餐饮、休闲娱乐等生活服务全品类商户共同开展“万店齐打折”活动。同时调动省内酒店、景区、餐饮、共享农庄等企业,为市民游客提供优惠活动和多元化消费选择。

巴黎奥运村正式交付 环保纸板床再现

1月29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赵国光教授团队、清华大学医学院洪波教授团队宣布,全球首例植入式硬膜外电极脑机接口辅助治疗颈髓损伤引起的四肢截瘫患者行为能力取得突破性进展。案例中的患者正是老杨,他于去年10月接受脑机接口手术。

【澜湄印象】如何加强澜湄区域森林可持续经营?这场研讨会有答案

南昌4月29日电 (记者 吴鹏泉)订酒店、做攻略、保养车……临近“五一”小长假,江西南昌“95后”白领李铭忙着为假期自驾去赣州旅游做准备,“为避免车挨车,我和朋友计划假期第二天出发。”

王毅出席慕尼黑安全会议中方传递什么信号? 外交部回应

“今年,我们将结合‘熊猫专列·什邡号’旅游列车的开行,推出多条涵盖全国各大旅游景点和特色景观的主题线路。”成铁商旅公司旅游管理部部长钟树介绍,这些线路既有历史文化之旅,也有自然风光之旅,还有特色美食之旅,为旅客提供更多丰富的出行选择。

农业农村部部署推进重点农产品药物残留治理工作

为解决城乡教师水平不均衡问题,秀山县还通过集团化办学、捆绑帮扶、“三区支教”等,推动教师队伍交流轮岗“大循环”,并通过农村全科教师培养、捆绑帮扶、名师课堂建设、农村教师生活补助、乡镇工作津贴等措施,不断改善乡村教师工作待遇,优化乡村薄弱学校教师学科结构。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