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护士的踩踏

时间:2024-07-05 23:50:59 作者:迁台历史见证者讲述两岸故事:海峡两边是一家 浏览量:42157

  中新社南京7月5日电 (记者 朱晓颖)黑白的照片与影像、斑驳的家书、在母亲坟前题写的诗文、有“想家”字样的衣物……5日,近300件老物件、46部影片亮相“我家的两岸故事”南京巡展。展览以数百位迁台历史见证者的人生经历,展现了两岸同胞骨肉相连、血浓于水的历史根脉。

7月5日,“我家的两岸故事”南京巡展开展。 中新社记者 泱波 摄

  展览分“离乡”“思乡”“新故乡”“返乡”四大主题,在此前巡展的基础上,新增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抗敌御侮、迁台后代返回大陆寻根问祖等内容。

  “山东菏泽是我出生的地方,台湾是我长大的地方。对我来说,两岸不是两家,是同一个家。”巡展上,年近九旬的台湾老兵高秉涵指着自己回菏泽老家的照片,忆起与家人的团圆时刻,仍然难抑激动。“我小名叫春生,老家人都以为我死在他乡。当我喊出亲戚的小名、互认身份时,我们紧紧抱在一起,痛哭流涕。这一刻等了太久。”

  “不少台湾老兵孤独终老。他们有句口头禅,‘生已是游民,死不能游魂。’”受老兵们生前所托,高秉涵在20多年间护送了100多位老兵骨灰回大陆各地的家乡安葬。

  台湾资深媒体人黄智贤观展后百感交集。“我的很多老师、同学、朋友都来自眷村。从小我有一半的时间在眷村里度过。从山东口音的‘包子、馒头’叫卖声,到香气扑鼻的牛肉面。眷村里五湖四海的饭菜背后,是两岸的牵绊。”在黄智贤看来,这些真实朴素的情感,是两岸同文同种、同根同源的具象表达。

  “办展的初衷,是让更多年轻人了解两岸的历史。”台湾沈春池文教基金会董事长沈庆京向中新社记者表示。他曾于20世纪80年代克服岛内重重阻力,出资筹拍电视纪录片《八千里路云和月》,为台湾民众了解大陆打开一扇窗。

  台湾沈春池文教基金会于2017年启动“抢救迁台历史记忆库”计划以来,已探访1300余位迁台历史见证者,收集整理了文字史料、影音口述等内容,旨在通过特定时代下人物的真实境遇,勾勒出迁台历史的时空脉络。2019年起,该基金会在高雄、上海、台北、福州等地陆续开展“我家的两岸故事”城市巡展,南京站是展览的第七场。(完)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网上热卖的高楼“逃生神器”真的靠谱吗?这些风险请注意

侯悦表示,早在1929年,挪威就引入第一部中国电影《盘丝洞》。这部无声电影改编自中国神话故事《西游记》,在中国电影早期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因多种原因在中国国内失传。2013年,挪威国家图书馆在其馆藏中发现已在中国失传的《盘丝洞》电影拷贝,在业内引起轰动。该片不仅被选定为当年挪威“南方电影节”展映片,挪威国家图书馆还主动联系中国电影资料馆并于次年移交经过修复的这部“国宝”级电影拷贝。这成为中挪电影交往史上的一段佳话。

辽宁省着力拓展对外经贸合作 全方位扩大经贸“朋友圈”

朋友们一句“走啊,铁生,踢球去!”成了史铁生漫漫余生的一道耀眼光芒。我们和他们的人生,都有无限可能,不怜悯、不另眼相待,或许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尊重。

东西问|班玛更珠:65年前,美国女记者为何撰写《百万农奴站起来》?

靖西3月22日电 (何艳玲 李磊 黄凌雁)时下正是香椿上市的季节,近日,在广西百色市靖西市新甲乡大华村的百亩香椿种植基地里,一排排香椿树上挂满了紫红、鲜嫩的香椿芽,散发着独有的清香。村民们提着篮筐穿梭其中进行采摘作业,呈现出一派“椿”意盎然的景象。

【博物馆寻“龙”记】左家山石龙:研究龙的“起源”绕不开的“中华第一龙”

推介会现场,青海湖景区围绕开湖奇观、智慧化景区建设和“吃、住、行、游、购、娱”及“氧”在青海湖等旅游要素,向全国游客发出邀请,期待更多游客走进碧波荡漾青海湖,领略青海湖的俊美秀丽,感受青海湖的人文底蕴,体验青海湖的自然之美、生态之美、人文之美,共享生态旅游美好时光。

“散花飞天”降至3800元/瓶? 商家:基本没那个价

编者按: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回顾2023年工作,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一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6万亿元、粮食产量1.39万亿斤、城镇新增就业1244万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1%……让我们用7组核心数据一起回顾充满韧性的2023年。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链接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