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坐脸调奴影视

时间:2024-07-06 03:23:52 作者:(年中经济观察)极端天气频发会否影响中国粮食安全? 浏览量:60789

  中新社北京7月5日电 (记者 陈溯)今年入汛以来,中国极端天气频发。6月,华北、黄淮等地干旱快速发展,长江流域遭遇历史同期第二多强降雨。中国粮食安全会否因此受到影响?

  进入夏季,中国出现“南涝北旱”现象,南方强降雨具有极端性。据气象部门统计,6月10日入梅以来(6月10日至30日),长江流域、珠江流域降水量分别较常年同期偏多49.2%和18.6%。强降水造成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江西、湖南、贵州、安徽、湖北9省份部分地区遭受严重暴雨洪涝等灾害。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向中新社记者表示,南方强降雨主要影响水稻生长区,水稻是水生作物,洪涝灾害对其影响不大,且当前尚处于年中,随着后期加强补种和技术干预,仍可挽回一定损失。“作为重要口粮之一,中国稻谷库存充裕,南方洪涝灾害对中国大米安全供给影响比较有限。”

  与此同时,华北、黄淮、江淮持续少雨高温,干旱快速发展,农业生产面临挑战。李国祥认为,6月干旱正值小麦收获季后期,对其影响较小。旱情主要影响玉米夏播时机,由于后期天气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应重点关注其对夏播的影响。

  据农业农村部公开信息,占中国全年粮食产量20%以上的夏粮今年丰收已成定局。当前正值秋粮生长期,展望后期,能否保障全年粮食安全主要取决于水旱灾害对其影响如何。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姜文来表示,目前秋粮玉米正处于出苗和生长期,水资源保障十分重要。从现实情况来看,中国大中型灌区水资源基本能够得到保障,灌区粮食产量占全国75%以上,对保障粮食安全发挥了顶梁柱作用。“从整体情况判断,尽管水旱灾害频发,只要应对措施得当且不发生大面积极端变化,不足以影响今年国家粮食安全,不用过度担心。”

  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也是农业生产大国和人口大国。极端天气频发之下,官方已行动起来,采取加强气象监测预警、农田水利调控、农业技术减灾等多种措施减轻灾情损失,全力保障粮食安全。

  姜文来表示,近年来,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抵御水旱灾能力不断增强。2000年至2022年,中国平均每年因旱灾粮食损失为223亿公斤,而2013年至2022年平均因旱灾粮食损失为136亿公斤,粮食生产抵御旱灾能力显著增强。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干旱、水灾发生的频次和强度不断增加,对农业生产的挑战也在加剧。

  李国祥表示,面对日益频发的极端天气事件,要加强农业灾害防控体制机制建设,细化各项应对措施。如以前通常是“南涝北旱”,在极端天气影响下,现在北方也易出现极端暴雨。去年华北地区遭遇的严重涝灾,就提醒北方地区要加强排灌系统建设。

  姜文来提醒,应对极端气候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影响,仍然任重道远。要强化现代化手段,加强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在极端气候条件下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完)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世界说】盖洛普调查:非裔美国人对环境污染的担忧程度最高 凸显污染对美国少数族裔影响之大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首先要体现在亿万劳动者身上。

北京国际再生医学产业园项目封顶 8个项目签约

“两个人如果看过同一座雕塑,他们之间也会有一条纽带。”袁熙坤引用并改编了美国思想家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的名言,以此表达雕塑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他说:“雕塑是不需要翻译的,它会一直伫立在那里,连接不同民族的人,传承人类共同的智慧。”

嫦娥六号任务圆满成功,实现世界首次月背采样返回

华泰证券研报表示,以史为鉴,市场从底部区间走出往往具备三大催化剂:①经济预期的扭转,当前宏观数据虽冷暖不均,但春节高频消费数据持续复苏,后续关注两会政策定调;②微观增量资金,去年12月以来宽基ETF资金持续净流入,且当前小微盘股资金面与筹码压力或已出清至底部区间;③海外流动转向,1月美国通胀数据反弹但零售数据降温明显,联储降息时点不确定性仍强。上述三点中前两点均来到转折的关键时点,且日历效应显示春节后至两会前A股胜率较高,数据信号偏积极下当前可适当稳中求进,适度向顺周期业绩股倾斜,继续推荐类沪深300组合。

王沪宁会见苏里南总统单多吉

吴贞儒介绍,南丹县是“中国白裤瑶之乡”,也是国家级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实验区(以下简称:实验区)核心县份之一,非遗资源深厚丰富。实验区建设以来,该县共统筹整合资金1000多万元,在里湖千家瑶寨·万户瑶乡白裤瑶移民安置区建设了铜鼓坊、陀螺坊、染布坊、刺绣坊、展示中心等铜鼓文化保护传承场所,推动整体性保护工作。

降低“碳移除”依赖 天津大学探索地球降温“良方”

耿爽表示,同许多期盼和平的国家一样,中方一再强调,对话谈判才是停火止战、恢复和平的根本之道。中方将继续站在和平一边,站在对话一边,加强与各方对话交流、凝聚国际社会劝和促谈合力,为推动乌克兰危机政治解决发挥积极和建设性作用。(制作 周璟)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链接文字